设为主页    加入收藏    投稿邮箱:lygjgjy@126.com    
首  页 新闻速递 党建报道 机关动态 直击县区 群团工作
《超级模仿》:图书跟风因何大行其道
2007/5/11 8:56:50   来源:             打印本页   

     在图书市场上,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,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、封面、内容、体例、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,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,这种现象,人们把它命名为"跟风出版"。
  
   在国内图书市场
   有待成熟的背景下,跟风出书现象相当普遍。一本书畅销后,蜂拥而上的是大量话题、书名、封面、内容文字相似的"小兄弟"。这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。跟风不会赔本,应该是商业规律,如果把书换成其他的商品,跟风也是正常的事。
  
   图书生产一旦进入大众文化领域,跟风就不可避免。归根到底,图书跟风还是利益的驱动:成功的范例在前,依葫芦画瓢地机械复制,只要跟得快,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,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,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"搭便车"现象。
  
   一书得道,众书升天
  
  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当年曾误读"金庸新"、"全庸"、"古龙巨"、"琼瑶名"等人的大作,自那个时候起,中国图书市场上便开始有了一种新的游戏--"跟风出版"。这个游戏玩了多年,花样百出,甚是热闹,今天看来,游戏还在继续。
  
   据数字显示,畅销书占中国国内图书总量的6.7%,创造的利润则占整个图书市场利润的68.9%。在利益的驱动下,没有理由不跟风。"一书得道,众书升天"的现象比比皆是:一本书畅销后,很多相似的书籍马上出现,模仿话题、封面、文字,甚至是出现封面、书名几乎完全相同,内容却迥然不同的书。有专家认为,跟风是大众文化生产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。
  
   从市场来看,跟风是非常自然的现象,有一个好的点子,即使是最好的出版社,也不一定能把这个点子用完,大家都看到这个好点子,马上来分一杯羹,这是很正常的。一个好的点子,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,应该是件好事。当然,从另一方面看,很多跟风书本身就是"出版垃圾",这类书会加重读者的负担,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,还是选择上多花时间的负担。
  
   匈牙利学者阿诺德?豪泽尔在《艺术社会学》里说过,通俗文艺"总是机械地套用某些创作规则,即坚持那些畅销书、红极一时的东西的标准,某种手段一旦获得成功,就百用不厌,不管是否已经用滥了"。通俗文艺创作是这样,整个大众文化生产也差不多是这样的。
  
   记得戴安娜去世时,一个月内出现了17种关于她的书,卖出200万码洋;张国荣去世7天之内,也有两本纪念张国荣的书面世,其中一本从组稿到成书只用了5天的时间。克林顿的回忆录《我的生活》中文版"经过近两个月紧张而高效的工作",即将面世之时,《莫妮卡·莱温斯基自述:我的爱情》已经上市,而这本书实际上是2000年在世界各地出版的名为《莫妮卡的故事》的"莱温斯基自传"。伊拉克战争、非典型肺炎、奥运会期间,图书市场上的你争我夺,绝不亚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精彩。
  
   除了畅销书之外,还有长销书。据统计,在中国四大名著中,市场上有50多个版本的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,60多个版本的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;外国名著更是数不胜数。
  
   有排行榜就必有跟风现象
  
   有畅销书排行榜,就一定会有跟风现象,这是市场规律造就的必然结果。
  
   有专家分析,全世界的畅销书主要有4种:第一种是爱情小说,也包括婚外情、一夜情之类;第二种是医疗保健书,当然,也包括减肥、健身、瑜珈等;第三种是励志书,又分商业励志,如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、《把信送给加西亚》,一般性的励志,像刘墉、吴若权、戴晨志的书,或者像《心灵鸡汤》、《人性的弱点》;第四种是商业企管书,像《水煮三国》、《细节决定成败》、《赢》。万变不离其宗,要做畅销图书,如若以这4种为主,跟风就是必然了。
  
   是的,有畅销书排行榜的地方就一定有"跟风"。上了畅销书排行榜,表示是有实力的出版社,跟风的一般是二流的出版社。在台湾,金石堂排行榜的前三名才能有10万本的销量,因而偶像的书卖得好时,关于F4、周杰伦的书就会有好几本。而在日本,销量有一百万本的书一年只有一两本,跟风书在日本有一个特有的名词叫"泥鳅书",有一位日本作家井狩春男写了一本书叫《这书要卖一百万本》,就专门分析了这种现象。大家都抢着出畅销书,有时就要比谁更能贴近人心,谁模仿得好。像几年前在内地畅销的《中国可以说不》就是模仿日本的《一个可以说NO的日本》。在美国,从19世纪末就有打造畅销书的理念,怕印的书卖不掉,常常会跟风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出版业高度垄断,最重要的出版集团只剩下像时代华纳、贝塔斯曼、新闻集团,一年要出那么多书,但创意又没有那么好,一个创意用在不同的书上也是常事。在法国,也有畅销排行榜,新的作家出头不容易,要出名就只有跟风。其实,像家电产品、衣服时尚等模仿名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  
   有利可图令跟风大行其道
  
   在跟风出版中,模仿的对象往往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畅销书。跟风出版的结果,必然会冲击被模仿图书的市场份额,所以在出版界中,跟风出版往往极易招致被跟风出版者的犀利批评。
  
   那么,模仿的选题策略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吗?平心而论,模仿作为策划的一种方式,和其所引发的跟风出版都有存在的道理。
  
   首先,在市场经济中,书籍和其他产品一样,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性选题如果得以实施,就会在一定时期内为出版者带来垄断性的高额利润,从而诱惑其他出版者竞相模仿出书,直到市场饱和。
  
   其次,图书作为知识载体,和其他知识产品一样,在消费中遵循着价值增值规律和边际效益递增规律。采用模仿的方式,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选题,既满足了知识生产的需要,也可满足新的图书消费需要。
  
   再次,书籍是一种分众化程度最高的媒介,读者分布零散,很难达到影视、报刊等媒介广阔的覆盖面;即使满足了相当规模特定人群某方面需要的畅销书,在销售渠道和网络限制下,也很难迅速与目标读者见面,这就为模仿者留下了市场空档。
  
   出版选题上的模仿,其关键在于对被跟风图书的创意和已开辟市场的利用,并不意味着在出版实施中从内容到形式对被模仿者的亦步亦趋。
  
   有创新就有风险。出版选题上创新的风险首先来自高失败率。据美国学者观察,在畅销书出版领域,创新的风险很高,十本书中有一两本成功就不错了。当然,如果你拥有绝对实力且资金雄厚,即使有一本成功其他九本亏钱,出版商也会大赚特赚。
  
   跟风者可以用同样的选题和风格、近似的书名和内容等方式,形成对创新图书的部分替代作用,以低成本、低定价的后发优势抢占创新者的市场;不过,有些模仿者的滥竽充数或粗制滥造伤害到了消费者,从而使读者失去对同类图书的信任,这就极不可取。
  
   创新和模仿作为选题策划之道,在跟风出版中各有存在和发展的逻辑。创新最为可贵,没有创新,就没有出版业的繁荣;没有创新,就没有模仿。但若模仿者恪守法律和道德,模仿而不抄袭,跟风而不过度,反倒也会促进出版业发展。
  
   跟对风向方能赢利
  
   跟风也是有门道的,如果跟风跟对了,就可以赢利甚至赢大利;然而,如果跟不对,也是会赔的。原本跟风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,如果跟错了方向,从而导致白扔进了钱,那就太不划算了。因此,我们经过总结,得出了以下两条图书跟风者应该注意的关键。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跟风者实现跟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。
  
   1. 选择好模仿对象,切忌盲目
  
  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生命力,有的书能穿越畅销成为经典,如"四大名著"、《围城》、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等;有的书畅销乍逝如昙花一现。跟风者只有选取生命力较长、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书作为模仿对象,才可能达到预定目的,否则就得不偿失。一些出版社为了模仿明星题材的书,分别在刘晓庆案发和张国荣去世之际,利用社会舆论热点,几天内推出关于二人生平的书,结果并没有在图书市场掀起波澜。相反,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之后,有的出版社迅速跟进,所模仿出版的"奶酪书"与它们的被模仿者一起位列畅销书榜。在先期跟风过后,又有一些出版社相继推出"奶酪书",却迎来市场的萧条。这说明模仿选题除了选择适当的模仿对象,还要注意下面一点。
  
   2. 把握好进入市场的时机
  
   就目前国内的出版情况看,从确定模仿选题到组织编写出书,被模仿的书至少已畅销两周,如果在该期间犹豫不决或行动拖延,没等模仿的书出版,该畅销的风潮已过去,自然会造成大量的图书积压。
  
   跟风不会赔本,应该是商业规律,如果把书换成其他的商品,跟风也是正常的事。中国的出版社在商业化运作刚刚起步时,很多商业道德、游戏规则还不成熟,跟风就会特别多,以后会越来越少的。有没有创意,要分别看待,比如说,人家出一个《孙悟空是个好员工》,你就出《诸葛亮不是一个好领导》,能不能卖得好就难说了,模仿《谁动了我的奶酪》就有数十个版本,但加起来的销量还没有第一本多。
  
   一旦图书产品消费越来越个性化,越来越成熟的时候,跟风是跟不出商业成绩来的。产品需要创造业绩,就必须突出个性。你穿一件红色的衣服,别人可能也会穿一件同样颜色的衣服--广东人叫"撞衫"--成熟的消费者是不喜欢这种事的。比如说,《水煮三国》的作者成君忆自己都不会跟自己,他写的《孙悟空是个好员工》就不会用《麻辣西游》作书名。
  
   对于跟风现象,专家观点的重点常常归结到品牌问题。从短期来看,跟风可以较快得利,但如果片面追求一次性的市场价值而败坏作者与出版社的信誉,失去自己的品牌和读者的长期支持,往往得不偿失。从长远考虑,文化创新和积累是出版发展的真正根源,确定完善的市场游戏,保障良性竞争,鼓励原创,乃至整个图书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,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。
  
   跟风带来的负面影响
  
   虽然跟风是一条可以降低风险,获得赢利的有效途径,但是,这种方式不宜鼓吹,原因是,跟风过火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。
  
   跟风太盛,事实上反映了整个图书生产的创造力低下。同质化的东西批量集结,随风而至,充斥市场;真正有创意的、异质化的产品,却永远稀缺。这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不少出版人没有志气,缺乏能力。有志气、有能力的出版人,应该开创潮流、引领风尚,让别人来跟风;而不是"闻风而动",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折腾一把,赚点快钱了事。
  
   跟风现象没什么大不了,它透露出来的文化创造能力的低下,以及不少出版人的心态浮躁缺乏理想,才可堪忧虑。"跟风现象"暴露了文化产业化路途中的浮躁心态与鱼龙混杂。解决这一问题,既需要文化图书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,又需要文化人更为冷静地自省和更有力地对文化本义的追问与坚持。
  
   跟风会导致图书市场疲软,现在国内图书购买力比较小,读者消费没有形成档次消费。由此看来,跟风越来越少,原创的作者也越来越少,原创就挣不了钱,一个作者写小说一年挣不到几个钱,就转向写剧本了,什么事挣钱,人家就趋之若鹜。
  
   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,图书跟风就比较多,在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况下,跟风就会越来越少。西方市场鼓励原创,但是中国原创比较少,原创的东西不好做。有一个值得中国出版人注意的现象:在美国,图书市场高度垄断,这种垄断又是市场竞争后的高度垄断。200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,前4名的出版集团垄断了图书批发市场的80%,在这种情况下,你想跟风是不大可能的。

站内链接:
2018/5/3 11:03:43
2018/5/3 11:00:38
2018/2/24 10:31:16
2009/8/11 11:22:55
2008/5/30 10:13:24
2008/5/29 9:49:51
2008/3/5 9:21:35
2008/2/22 9:38:38
2008/2/20 9:08:10
2008/2/15 9:32:09
精彩推荐
[图文] 全市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暨政务服务管理工作推进会召开
市司法局举办第一期机关“党建红引领司法蓝”微论坛
市财政圆满完成2023年度市级部门决算会审工作
东海县机关党支部书记人文素养暨能力提升研修班
中共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
投稿邮箱:lygjgjy@126.com  联系电话:0518-85811441
苏ICP备05050405号  连备3207050152号
(浏览本网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