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主页    加入收藏    投稿邮箱:lygjgjy@126.com    
首  页 新闻速递 党建报道 机关动态 直击县区 群团工作
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
2006/11/29 10:05:52   来源:             打印本页   

     (2006年11月17日)
  
  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、全年各项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,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,体现了市委、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。今天,我们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,实地参观了灌云、灌南、东海、赣榆的新农村建设现场。刚才,大家又集中观看了电视专题片,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。这次会议主题鲜明、形式新颖、内容丰富、安排紧凑,既是一次经验交流会、成果展示会,又是一次工作调研会、督查推进会,虽然时间不长,但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感觉收获不小,留下深刻印象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   一是做出的探索值得鼓励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也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组织面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。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,需要我们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,不断探索,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。今年以来,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“20字”总体要求和市委新农村建设“三步走”的战略部署,全面启动了100个示范村和帮扶100个贫困村的“双百工程”。四县也分别从自身实际出发,初步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。如:赣榆提出“十有”目标、东海抓住“三个”重点、灌云突出“五好”思路、灌南确立“八新”抓手,很有特色,富有新意。在参观中,每到一地,我们也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。
   二是呈现的亮点令人鼓舞。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,新农村建设闪现了不少新亮点。在这次观摩中我们看到,赣榆县沙河镇颜庄村推广“猪—沼—菜”种养生物链模式,建成了生态蔬菜示范园;东海县浦南镇太平村大建工业园区,实现了由渔业小村向工业强村的飞跃;灌云县陡沟乡万亩芦蒿基地,充分展示了“一村一品、一乡一业”的特色;灌南县李集乡张庄新村,按市场化运作方式,建成了一个配套齐全、设施完善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居民点。各地培育了许多可看、可比、可学的先进典型,有效地推动了全市面上新农村建设。
   三是取得的成效应当肯定。今年是我市的首战必胜之年,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。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,新农村建设也像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。重大意义深入人心,领导力度不断加大,实事工程全面启动,惠民政策到位落实,农民收入快速增长,1-3季度,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70元,同比增16·5%,增幅全省第一。特别是在这次观摩中,村庄规划建设的新成效、新变化、新气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沿途看到农田林网整齐划一,公路渠道整洁配套,原来许多脏、乱、差的小村子不见了,许多村庄按照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,建起了一幢幢布局合理、错落有致的崭新楼房,不仅改善了居住功能、便利了生活,还提升了村居的品位。
   四是存在的问题务必重视。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,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并不少。主要表现在,农村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,县弱、乡贫、村穷的现象依然存在,社会事业发展滞后,群众对解决实际困难的呼声依然迫切;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,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幅在全省领先,但总量与先进地区比仍在拉大;县与县之间、各县内部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,不仅城乡存在差距,农村内部也出现严重分化,形成经济发达村、中等水平村和经济欠发达村“三个世界”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,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奋斗、艰苦奋斗的思想,坚持不懈、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,结合这次现场推进会了解的情况,我就进一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再讲几点意见。
   一、要在跨越发展的大格局中来思考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。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“全面奔小康、重振连云港”的奋斗目标,这是省委对连云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定位,也是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所作出的战略选择。当前,全市上下正在围绕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。但是应当看到,我们是在较低的起点上往这个目标走,而且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更高要求往这个目标走,靠常规的发展显然是行不通的,迫切需要我们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。因此,跨越发展是我们必然的路径选择,是贯穿“全面奔小康、重振连云港”始终的一条主线。全市上下、各个方面,都应该立志跨越,融入跨越,努力实现自身跨越。当前,随着“一心三极”的城市布局、“一体两翼”的港口布局、一纵一横的“T”型产业布局的迅速拉开,一个大开发、大开放、大建设、大发展的强劲态势已经呈现出来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只要大的基础打下去,大的项目引过来,不久的将来,连云港必然会赢得跨越式的发展。在这个大格局下,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,目前的大开发,首先带动的是城市,率先发展的是工业,如果我们的县域经济跟不上来,我们的农村发展搞不上去,已经存在的城乡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,二元结构的现状将会进一步加剧。我们是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5%的农业大市搞建设的,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,没有农村的跨越也就很很难有全市的跨越。因此,从现在开始,我们在推进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就要更加重视农业,在推进城市大开发的同时就要更加重视农村,努力探索出一条在工还不强、城还不富、并且肩负跨越发展艰巨任务的大格局中实行“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”的新路子,力争开创出城市与农村一起全面奔小康、工业与农业双双实现大跨越的新局面。
   二、要在工业化的大推进中来思考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。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,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,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。去年以来,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,今年前三季度增幅位居全省第一,但总量仍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%多一点,还不到苏南的一半。因此,我们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始终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。增加农民收入,我们当然要下大力气去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。通过调整结构、优化布局、提升品质等,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。然而,要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,仅仅依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必须广辟农民增收的渠道,特别是要牢牢抓住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,以工带农、以工投农、以工改农、以工补农,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,让农民收入更多地来自工业。要通过工业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。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、精加工,将原料、粗产品、初级产品转化为工业品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提高农民在工农业产品中的交换地位,增加农民收入。要通过工业化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。我市近几年通过实施劳务输出百万工程,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我们要在继续推进劳务输出的同时,抓住我市工业化加速的难得机遇,大面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,全方位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,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。要通过工业化转化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。我市农村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可利用资源,我们要整合多方要素资源向工业积聚,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,有效地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“钞票”。要通过工业化积累增加转移支付促进农民增收。工业积累是我市财政的主要支撑,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财政收入将持续增长,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。我们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,加快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,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在建设安排、分配政策、财政开支等方面向“三农”倾斜,多方面、多形式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。
   三、我们要在城市化的大带动中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的问题。加速提升城市化水平,是我市跨越发展的本质需要,也是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大势所趋。当前,我市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,仅为38%。按照规划,到2010年我市城市化水平要提升到48%,这也就意味着在今后五年的时间内,我市要有40万左右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来。即便如此,我们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生活。因此,我们在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,必须把农村建设好,使在农村的几百万人口也能过上富裕、文明的生活。我们推进的城市化,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;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,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,应当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,我们要引导城市企业、城市资金、城市人才下农村,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,应当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,我们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,重点加快城乡道路联网对接、水电网改造、有线电视、通信网络覆盖等工程建设,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格局,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,应当是城乡文化相互融合、共同繁荣的过程,我们要积极推进城市文化下乡,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,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,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,应当是乡村建设不断向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,我们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,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;我们要进一步在完善配套上下功夫,污水要能排出,垃圾要能处理,路面要能硬化,街道要能亮化,真正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;要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,重点抓好清洁水源、清洁村庄、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,给农村创造整洁、卫生、宜人的环境,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。
   四、我们要在产业化的大提升中来思考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。建设现代农业,是农业发展的方向,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。目前我市的农业主要还是家庭分散经营、面向本地消费的传统农业,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非常必要。要大力发挥资源优势,积极突出地方特色,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,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,显著提升全市农业发展水平。在实际工作中,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。一是面向市场找准方向。多年的实践证明,种粮食只能保证填饱饿肚子,不能保证装满钱袋子。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进一步拓宽思路。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前提下,什么效益高种什么,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,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,放开手脚加快调整。要盯住城市超市,瞄准日韩市场,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,争取创汇农业的新突破。二是通过引导扩大规模。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,没有规模也难以产业化。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农业产区化、特色农业区域化、高效农业规模化,着力打造具有港城特色的产业板块,切实做大做强。三是依靠科技提升品质。以产业化提升农业,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作用,把科技运用于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储运的各个方面、各个环节,发展优质、高产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现代农业,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“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”这一科技兴农、科技富民载体的效用,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。四是依托龙头延伸链条。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,是农业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市场竞争主体,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,就是找到了市场。要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,推广龙头带基地、公司连农户、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,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,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机制。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科技进步为支撑,以深加工为重点,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,形成农业产业集群。
   五、我们要在和谐社会的大构建中来思考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。构建和谐社会,最大的难点在农村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,也就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过程。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,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。我们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,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、逐步推进的原则,一定要用示范、引导、自愿的方法,每一项工作都要征求农民的意见、反映农民的要求,凡是农民不愿意、不赞成、不高兴的事,就坚决不干。即使是正确的事,但农民想不通,要允许农民有一个思考的过程,等认识统一了再办。我们要努力办好农村实事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、卫生、社会保障等是农民最关心、最期盼解决的问题。近年来,我市着力办好农村七件实事,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。今后要以道路通达、教育培训、农民健康、环境整治、文化建设等新的农村实事工程为突破口,下大力气为农民办一些感受最真切、愿望最迫切、生活最急切的好事、实事。我们要发展农村民主政治。积极推进村级组织财务公开、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,认真落实农村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,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,使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多地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、监督者、管理者和受益者上。要认真贯彻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,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、干部违纪违法案件。我们要保护农民合法利益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,以政策规定和道德规范为基础,把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结合起来,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,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。我们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。积极开展和谐家庭、和谐村组、和谐村镇创建活动,努力把每个农村社区都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“健康细胞”。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,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
   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奔小康、重振连云港和跨越发展、崛起腾飞的大局,事关全市农村发展的前途和几百万农民的命运,是一项位置重要、责任重大的战略性工程。全市各级党委、政府一定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,把新农村建设摆上突出的工作位置,纳入党委、政府的重要日程,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,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涉农部门推动、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。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做到对“三农”予得更多,取得更少,放得更活。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,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,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。要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,深入开展“乡村学华西、农村干部学吴仁宝”活动,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,尤其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,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,肩负的任务重,承受的压力大,付出的劳动多,得到的回报少,风里来雨里去,不图名不图利,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、工作上要大力支持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,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,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   同志们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努力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,不仅是全市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美好憧憬,而且是每个党员干部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。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,团结带领全市上下,解放思想,积极探索,因地制宜,扎实工作,努力把建设新农村这项“民心工程”和“德政工程”做实做好,为实现港城“跨越发展、崛起腾飞”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!
  

站内链接:
2017/9/8 9:30:58
2017/4/1 9:26:34
2016/2/29 9:49:48
2016/2/18 12:12:50
2012/9/11 10:35:39
2011/5/11 10:05:51
2011/4/28 9:41:48
2006/12/18 16:57:16
2006/11/29 10:05:52
2006/11/29 10:05:08
精彩推荐
[图文] 全市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暨政务服务管理工作推进会召开
市司法局举办第一期机关“党建红引领司法蓝”微论坛
市财政圆满完成2023年度市级部门决算会审工作
东海县机关党支部书记人文素养暨能力提升研修班
中共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
投稿邮箱:lygjgjy@126.com  联系电话:0518-85811441
苏ICP备05050405号  连备3207050152号
(浏览本网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)